b体育理财都说金融从业者压力大大部分工作也很枯燥那么金融从业者的乐趣在哪?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3-07-23
 b体育其实金融这行冷暖自知,进门的时候大多是看重钱和虚荣心,进来以后干着干着受不了了burnt out退出的很多,干着干着越来越觉得有意思的也不少,慢慢练功升级做的事情越来越有意思,越来越能掌握big picture,感觉自己能摸着资本和商业运行的脉络肌理,市场里出个什么新闻一看都门清知道怎么回事,接触行业的也越来越多了解不同的公司是怎么运行的,认识很多和善或aggressive,貌似有能力真

  b体育其实金融这行冷暖自知,进门的时候大多是看重钱和虚荣心,进来以后干着干着受不了了burnt out退出的很多,干着干着越来越觉得有意思的也不少,慢慢练功升级做的事情越来越有意思,越来越能掌握big picture,感觉自己能摸着资本和商业运行的脉络肌理,市场里出个什么新闻一看都门清知道怎么回事,接触行业的也越来越多了解不同的公司是怎么运行的,认识很多和善或aggressive,貌似有能力真草包和深藏不露扫地僧的同事,找到自己合适的那个team上上下下都打成一片,有一帮关系不错的客户投资人天天给你整点殷切的眼神,交的税越来越多,然后某天突然发现发了好多貌似很值钱但两三四年才能拿到的期权和carry什么的,默默地爆个粗md老子已经入局太深了,当小说家的梦想只能再往后推几个decade了。

  曾经暗无天日IBD,可能是前台部门里最惨无人道的,以前看到Kobe说你见过凌晨的洛杉矶么,心里就轻蔑地一哼,在办公室里看伦敦的日出你见过么,温暖而耀眼,不紧不慢地摆脱地平线的羁绊,md我的balance sheet怎么还不平。

  Closing dinner一桌律师banker和我们打屁,轮着讲deal里面大家的迥事儿,律所的大par谈完SPA早上4点回到家,进了门发现家里狗狗跑出去了,凌晨4点半在大郊区追狗玩。然后大家开始集体传阅我在火车上睡得跟个白痴一样的照片。

  Deal做到最苦的时候team出去喝酒,老板说你们觉得这个能不能成,give me your odds,有人说1:5,我说1:3,老板眨巴眨巴眼睛说really? 我觉得是1:10。三周后一蹴而就,老板乐得跟考试作弊没被抓似的。

  Site visit我们人没来齐,等着等着就跟卖家老大聊天,北欧光头大汉,他说他去年去以色列看电站,离巴以边境不远,在外面荷枪实弹的士兵里看到一个女兵,据说是哥们这辈子见过的最美的女人,各种美艳清纯,挎把M16,遂上前搭讪:

  (美女沉吟了一下)我点射打死十个八个,剩下的应该就跑了吧(女神淡淡地微笑)

  这已经是几个月之前的回答了,突然之间被这么多人关注,有些吃惊,也看到了后面的评论,更让我不胜惶恐。因为对于一些有志于从事投资一类的读者或者即将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一个过来人的体悟往往有着比较重大的影响。我在这里陈述缺点,并非是让读者对金融行业心生畏惧或是感到迷茫,也非吐槽抱怨寻求共鸣,而是告诉读者在这个行业中有得必失,得失相伴的这个事实理财。至于我在陈述缺点时所用的措辞语气,大抵是回忆起一些往事有感而发,也可能是由于身处假期身心放松稍显随意,仔细思量,可能确有不妥之处,在此也表示歉意。至于评论区里面的一些疑惑,我想在这里有必要澄清一二:

  1. 答主在这里主要陈述缺点,并非是答主认为金融行业缺点多过优点,而是提醒读者进入此行业将来可能面对的困难是什么。答主希望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清楚认识到从事此行业所需要付出的是什么,面对的是什么,心安理得把这个行业当作值得追求一生的事业来做,而不是仅仅凭着一腔热血,一时兴起或者活在别人所诉的美好愿景之中。而这也是答主对于投资这项事业的态度。风险和收益是投资两大不变的主题,对于职业选择也是,人生的重大抉择也是如此。不过至于如何选择,有些时候,并非落于合适与否,惟愿与不愿。

  2. 术业有专攻。答主是价值投资者,看重基本面,对Quant虽有所知,但只是略懂一丝皮毛,而Quant的投资方式、理念与我有较大差异,因此对于Quant方面的问题不敢随意作答。对量化和价值投资孰优孰劣的问题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事,无法评论。

  3. 有人问及IB中的S&T,我并未在IB这个部门做过事,但还是可以简单说说个人看法。现在的IB并没有可以明确被称为自营的业务(proprietary trading)。即使有,也是游走于政策边缘,相比于七八年前的规模不可同日而语。在S&T体验一下Trading Floor并没有什么坏处,只不过做市/拿头寸这种事情的交易偏向短线。在我看来,短线交易并无不可,不妥的是长久做短线交易容易沾染急功近利的心态,妄图在短期之内通过杠杆攫取一大笔财富的浮躁心态,尤其在尚未搞清市场逻辑的前提之下。这种心态对于未来的投资生涯个人认为有百害无一利。所以一个人如果想把投资当做一辈子的事业来做的话,S&T并不适合待上太久,向Research转型或转投买方才是正途。不过以上建议只是符合我个人的投资理念,纯属个人看法。选择这种事情,还是自己慎重考虑后再做决定才好。

  4. 这里面有些同行提到了压力和心态。我在回答时提到过压力大的问题,实际上我个人在工作前半段的时候确实感觉压力较大,要说现在,其实还好。至于心态,我认为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于我个人而言,只要你没有变成基金的高级合伙人,公司对你个人来说只不过是一个平台而已,你为公司和投资人赚钱,他给你薪水奖金,这是最直接的利益关系。你做的好了,名利双收,做的差了,扫地出门,天经地义。不报不切合实际的期望,也就不会有忿忿不平的失望。至于业绩和投资策略方面,投资经理自然在建立头寸之前会有周详的计划,面对不同的市场状况作出相应的操作。在建仓之前,充分考虑,建仓之后,承担风险与收益,为自己做出的决策负责,这也是天经地义,自然要淡然处之。 不过,真正的淡然,是在历经市场浮沉有成功业绩支持的自信。这也是我希望自己达到的高度。而投资赚不赚钱,靠的是水平,能赚多少,运气也起很大作用,有些时候不必过度苛求,追求极致,这样也会淡然一些。

  5. 看到有些评论抱怨收入低辛苦。我认为,你的收入状况取决于你所能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多寡和对此价值的垄断程度。至于如何提高解决,请自行考虑,因为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

  6. 对于国内薪酬一类的数字表述,确切的说是根据朋友随意聊天道听途说而来,并非是答主拉上朋友去银行拉出薪资流水存为证据,证明其所报收入属实非虚,以作谈资。朋友相交,有些底线还是不能逾越的。

  7. 对于有些质疑。“Sell Side研究员创造价值的方式是为S&T 部门带来交易的佣金。大银行的研报对所有交易客户都是免费的,从来没见过研究员靠卖研报为生”。这句话基本属实。“卖研报”只不过是中国基金圈朋友的说法,卖方的主要收入是靠佣金分仓,而买方选择卖方的主要因素就是卖方的研究实力。卖方经常会到买方去交流推票,在很多基金经理看来,这种行为无异于卖研究卖研报,所有才有这一种说法。这个说法比较常见,至于真实性,问问基金经理是否认可这种说法便知。另外,做投资组合的基金经理也可能需要来源于第三方的行业研究或者报告(例如咨询公司),这部分可肯定是无法免费的。至于我个人,因为我的策略时宏观对冲,并不追踪个股,绝大多数时间亦不需要细分至行业,无需与股票分析师打太多交道。我的研究支持更多来源于公司内部组合中各投资品种策略分析师的分析总结评论,彭博终端,路透终端,官方表态(FED,ECB,BOE,BOJ等央行官员或报告)或者是IB一些重量级宏观策略分析师对市场的评论分析。

  至于有评论质疑回答的真实性,我回答的基本就是我的所见所闻或是基于朋友的描述。如果你认为答主的回答纯属YY,也不妨置之一笑,因为答案被质疑,不被认可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是善意的指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认为可以回应的定然回应;不知道的,也不会不懂装懂,误人子弟b体育。至于你最终的信与不信,客观来讲,于我个人没什么区别,也没有什么意义。

  看到知乎有很多问题都是与金融工作/赚钱/高大上等关键词有关的问题,随意看了看答案,感觉知乎真正属于大家心中所谓的“高大上”圈子里面的人很少,而且客观来说,这类人很可能根本不上知乎,即使上了知乎也懒得回答这种问题,因为既没时间也没心情。我以前回答过一个问题,语气有些不客气,因为题主认为金融赚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不太舒服。我不知道每年有多少人因认为金融赚钱容易,容易赚大钱这个想法而进入这个专业或行业的,作为这个圈子里的人,我感觉有必要出来给大家说说这个行业的真实情况,让大家真实的了解一下这个行业,慎重考虑下自己的想法。正好趁着圣诞休年假比较闲,同时也是为了新的一年攒攒人品。

  先说下本人的背景b体育。本人工作八年,职位从Analyst一步步走到Vice President,现在美国SF一家大型Hedge Fund任职Portfolio manager,投资策略属于Global Macro,投资标的主要是国债,外汇和股票指数。年薪介于七位数八位数人民币之间(看年景),与其他在规模类似Fund里面的PM相比高不成低不就,同事有些在GS,大摩这类投行工作过,同时认识不少国内基金、券商的PM,也有一些IBD的朋友,经常与做research的人打交道。限于本人认识有限,本人这里讨论的金融范围限制于基金,投行这两种类,银行信托保险等其他金融行业不熟,不予评论。

  题主问做这行的乐趣。作为PM,主要就是刺激、金钱和成就感吧。开跑车,住别墅这种事情就算是很小case了,以前会感觉很不错,现在想想也没什么。人年轻幼稚的时候可能为别人的看法而活,喜欢被人认为自己很牛逼的感觉,现在看来确实很幼稚。现在的我只为自己而活,只要自己用得舒服合适就行,喜欢一切保持惯性,没什么追求,也懒得做什么改变。车子从Ferrari 458换成了Benz,房子也从市中心大4房换成了风景更好但小了很多便宜很多的郊区别墅。原因是收拾大房子实在太累,而我自己不想雇佣保姆替我收拾屋子或做饭,因为这样就不叫生活了。什么winner,loser的概念也淡了。我从不认为我自己是个winner,因为我不满意于现在的生活状态。所以,仔细想来,支持我不去换一个career的理由到现在来看也只是因为我喜欢做投资这种最直接最简单的理由了吧。优点我不多说,很多人能找出无数的理由,我主要根据我的亲身体验说说缺点吧。

  1. 工作压力大,没有安全感。别以为你拿这么多的年薪用投资人的钱投资就没有任何风险。公司给你这么多钱就是因为你能给公司创造与你年薪匹配的收入。你可以试试连续两三年投资业绩不行,你还能保住你的位置?要么调岗,要么被fire,即使你成功几十年,也可能会因为仅仅几年的不太成功而被公司放弃,Bill Gross离开PIMCO就是例子。

  2. 投资是一项长期行为,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耐力和忍受孤独。说一个投资人出色,是需要经历牛熊洗礼、具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业绩作为支持的。你不但要不停地学习更新,也要坚决执行自己投资的理念和习惯。因为业绩的压力,你不敢过大的改变原有的投资方式,业绩的压力不允许你自由决策。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停的积累收益,积累积累再积累,在孤独的坚持中慢慢麻木。也许有一天你能达到返璞归真之境,像Buffett,Soros,Ray Dalio之类,但绝大多数人做不到。或被动或主动地离开了这个行业。

  3. 压力大,熬夜多,虽然经常健身,身材肌肉肯定比一般人好得多,但体检状况永远都是亚健康。虽然公司的商业医疗保险可以cover掉你几乎全部的医疗费用,但由此产生的身体折旧永远不会有人给你提计核算。估计在你没到Buffett那水平之前得做好劳力劳心十几年的准备。

  4. 成就感会越来越低。有一句话我很喜欢,Wall Street,Main Street。工作了很久之后,你会发现PM的工作其实也就和在菜市场卖菜进货一样简单直接,没什么可称之为高大上的东西。

  5. 私人空间很小,大量的时间需要消耗在与工作有关的事情上,一年好好休息的时候也就是加起来30天左右的年假时间,遇到什么突发事件,例如地缘政治、头寸持仓有关的央行意外加降息这类的,假期call off的事情已经见怪不怪。

  6. 积累财富后工作性价比变低。国外其实还好,这种状况在国内尤为明显。在国内基金做PM,赶上市场不错八年攒个一千万不是难事,以后投资理财收益与薪资差距不大,又不挨这累。金钱富足,赚钱的边际效用下降,如果只是考虑金钱的效用后,有些人在慎重考虑后离开这个行业。

  7. 亲情友情的淡漠。朋友疏于联系日渐疏远,爸妈今年60多,一年回家三次,按照人寿命80岁来算,还能见面的次数想想只能说见一次少一次。而爸妈因为生活习惯和语言情况拒绝去美国,无奈。。。职业惯性会扭曲你的性格,你的感性思维经常会被职业惯性克制,为人冷漠理性,经常感觉自己像一部机器而不是一个人。同事虽然温文尔雅,但经常自顾不暇,见面友善但无法交心,流于表面。

  8. 爱情。大学一心求学错过了很多不错的妹子,工作刚开始打拼基本没时间,单身至今。现在,鉴于自身条件和社交环境,眼界高了,一般姑娘又很难走进自己的生活而成为自己的恋爱对象,不知道今后如何。找一个妹子陪伴你奋斗直至成功这种故事现在不会发生在我身上,将来也永远不会发生。

  也许我将来会改变,但至少明年不会。以上是我认为这个行业的缺点。主要是做资产管理,基金管理这块的,自营交易这块也大致差不多。国内薪酬的话,一看做什么的,固定收益收入少点,股票多点,二看管理规模,规模大的自然薪酬就高。三看工作年限,工作十年的人肯定比你工作两年的要多赚,四看年景,牛市肯定赚的多金融,熊市肯定没什么油水。有个朋友,工作七年,在国内某一线亿的股票基金,业绩偏下,去年税前所有加起来180万左右,还有个朋友在二线基金做固定收益,规模中型,80多万,不知道是税前税后。我也说说其他大家认为比较高大上的部门IBD和Research,主要是自己的看法和朋友的表述。

  1. 很累很辛苦。做的东西并不高深,做久了枯燥。非常依赖公司的平台,离开公司的平台会比较废。

  2. 上升的瓶颈是人脉和家族资源。没资源的人走到头最多就是多带几个小弟,而永远做不了大boss。一个家族势力很强的同事完全可以轻松拿你十倍的工资而天天娱乐,而你自己只能很丝的苦逼地做着dirty work。同业竞争激烈,出卖体力劳动可替代性强。

  4. 长期工作,身体心态失衡。熬夜加班非常伤身体。时薪性价比差。经常出差。

  7. 国外投行入门工资base的线k刀是主流,学历高稍微调整,我有个同事Harvard MBA, 入门130K,GS,几年前的。国内差距大,8K~30K人民币月薪都有。Bonus很重要。

  1. 外表光鲜,实际上做卖方的基本就是到处卖研报,还要面对PM各种莫名其妙的问题。(PS. 个人看研报更看重逻辑,结果什么的不怎么看。所以会经常根据研报的逻辑延伸出各种问题,不知道这算不算莫名其妙的问题。)

  2. 收入在没混出名之前很平庸,只有出名之后收入才不错。国外投行比较出名的分析师100万美刀基本不难,国内新财富100多万很容易,其他绝大多数其实不怎么样,年薪30W以下也有不少。

  3. 人脉很重要,要维系与更方面的关系,公司董秘啊,一线员工啊,偶尔挖出点内幕消息什么的。

  1. 很多PM都做过Buy side的分析师。看公司体制。有些fund的分析师在PM手下,研报只有PM看,在PM不欣赏的情况下,兴许永无出头之日。如果属于单独部门的线. 在没有PM采用你的推荐的时候,无论你做了什么工作都是零。你推荐好了自然好,你推荐的差了,你的研报质量在PM的眼中会直线下降(还好吧,我个人还是很客观的)

  还有做Sales的,投行或基金都有,就是卖产品的(包括私人银行部门),收入是base+提成。这个提成看业绩吧,无法一概而论,有混的很好的,也有很差的,当然这类的工作颜值比较高,俊男靓女兴许效率会高些。当然也有设计产品的。薪酬的话个人不清楚,也没兴趣知道。

  曾经有亲戚问我要想既稳定赚钱又多的话选什么专业,我会推荐他学IT。只要你是技术帝,IT工作的性价比绝对比金融的要高很多。现在在SF很多IT的起薪比金融高不少。当然我也可以建议你拉开股票的毛利率和ROE看看那些行业真正赚钱再做出选择。我的看法就是这些。

  我指的是在二级市场单打独斗,从0做到1,杀出一片天地的那帮人。不是指吃饭喝酒跑业务拉项目那帮人。

  别把交易想的那么难,事实上有不少稳定盈利的人,就靠一招,不断重复操作,利润就一点点累起来了。

  这些人没搞什么多因子算法,就看k线加上技术指标,凭借多年训练出来的盘面解读能力,混的游刃有余。

  现在兴起的量化交易,其实学术圈很多东西在实际做交易的人看来都是落后好大一截的。

  这个动量策略在实操者看来,就是趋势会延续,在做多的方向上赚了钱,那就继续浮盈加仓。索罗斯在几十年前就写出来告诉大家了,这就是价格的自我加强效应。

  很多学术圈的quant看不起传统的手工交易人,naive!金融市场是绝对公平的,财富临幸懂市场的人,而不是懂得多的人。

  “名校数学毕业生和十几年的老交易员,我会选择后者”。—《dynamic hedge》塔勒布

  如果8年前你能把握到以太坊,买入1000块,现在是1500w;如果你能把握到今年的luna行情,几天本金就能翻几百倍;如果在15年大跌前夕你做空了etf50的期权,不考虑市场容量,一万块几天变1e。

  而没有市场经验的人,对这样的机会往往是麻木和后知后觉的。他们只能从后视镜来yy这场财富盛宴。

  踏踏实实做投资的人,安全感是爆棚的:每一次下单对逻辑的验证或否决,都是在为自己的投资体系添砖加瓦。这也是一门手艺,这门手艺能让你脱离任何系统都能独立生存。家庭是系统,体制是系统,国家是系统。

  国内买方干的时候,是处在一个“伟大”开端的即视感,同时发现自己成长的乐趣。专注,不可一世。

  出来跟朋友做专注于各种套利的HF时,是见证金融工具影响市场的“自豪”感,还有“自由”。

  直到去年某一天,我母亲告诉我她投了几十万的一个所谓P2P平台跑路了。我之前几乎每次见她都劝她不要投什么高息的产品,她当面答应好好的,却不信他的儿子。即使钱不是大问题,我也还能感觉到老人受到的伤害。

  那一刻,作为金融从业人员,我感觉到的是悲哀和自责,作为儿子,我感觉到的是自己的无能。你可以说人性贪婪,可以说国人“赌性”大,也可说国人缺乏素养,但无法回避的是,整个行业对于投资者教育的不作为。

  除开老人本身的问题,需要怎样的行业风气,才能使一个人根本不考虑自己孩子作为专业人士的建议,投资于根本和她能力不匹配的产品。

  专业从业人员应该在客户贪婪时提醒,在客户恐惧时疏导理性,而不是反过来做一个个放大器。从银行违规开户,到新三板疯狂下注,从所谓“alpha量化”到p2p结构化产品。我们疯狂延续着这个“佣金”和“费率”主导的游戏,在幻想中告诉自己是在“价值投资”。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但是绝对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一样风险的产品,从业人员的第一条道德底线,是要帮助客户分辨出不适合他的风险。

  这一刻,我回顾我的职业生涯,我发现我没有为投资者教育做过什么,我沉浸在数字翻滚的乐趣,我心安理得的接受“客户就是这样,改变不了”的自我暗示。而我身边的很多行业前辈,要么是做投资“管好自己就行了”的风轻云淡,要么是销售“根本无法改变”的老生常谈。

  所以今年业绩结算后,我告诉我的合作伙伴,我要拿一笔钱出来,做力所能及的投资者教育,同时旗下产品,加强对客户的适合性甄别。

  这个决定后,我才想起我刚入行时考FSA的ethic的意义,才想起第一次做pitchbook画了一条向上的示意曲线,就被compliance打回来的尴尬。

  我希望我能找回我的乐趣,希望大家都能享受金融,每一个投资人享受适合他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