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体育通过“资金-资产-资金”的循环实现投资目标,以前我说过钱这个东西挂在嘴边当成八卦,和打开账户亲眼看到的时候不一样,我见过8位数的账户(机构的),那和我们扯闲篇、侃大山说谁谁欠了几十个小目标,不是一回事。
我做过的两份金融类工作,一级市场投资是投资岗位、二级市场分析师是投融资中介
比如说大家最熟悉的二级市场基金,基金公司募资然后投向上市公司的股票,基金经理做得好、基金规模大、最后收到的管理费和年底奖金也多。
如果是私募基金,给客户挣钱挣得多,最后参与的分成也会多。大家也许听过“2-20”的说法,就是私募基金会收取每年在管规模的2%作为管理费,如果达到一定的业绩目标,超额收益还会收取20%的分成。
对冲基金大哥大,詹姆斯·西蒙斯——知名数学家、最顶级的对冲基金经理,他创立的文艺复兴基金,旗舰产品大奖章基金(Medallion)的管理费和分成是——“5-36”。
我之前做过一级市场投资,也是“2-20”,只不过投资早期项目流动性比较差,没上市或者没有别的投资者接盘的时候,不是按年分钱。
每天的工作当然是辛苦的,通过大量的调研b体育、阅读、讨论寻找投资机会,但是想想投资成功后大额奖金,时常就会觉得很激动。
也许二级市场、期货外汇的交易员出手的时候不会太激动,但是对一级市场投资人来说,签协议的时候线好吧,上面说的所有这些,也都是疲惫的来源。
我个人的小观察,金融从业者的头发并不是均匀掉落的、头发也不是匀速变白的。
所以说,如果投资的最最主要价值是给客户赚钱,那么中介这些岗位的价值就非常多元了。
金融行业的岗位虽然很多,投资的方向千差万别,因为挣钱带来的激动和疲劳却都大致相同。
和很多行业需要大量员工一起配合不同,金融行业一个显著特征也是团队规模相对小。
印度社会的种姓制度:婆罗门主管宗教祭祀,第一等;刹帝利主管军事和行政,是贵族阶层,第二等;吠舍主管工商业,第三等;首陀罗则是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第四等。出身决定阶层身份,出身决定职业路线。不同的身份与职业,难以相互转换,更难底层逆袭。金融行业,表面上是公平竞争,似乎是能者居上。实质上,金融几乎是所有的行业中,最看重出身的行业,不过这里的出身并非家庭背景,而是学校背景。大型金融机构总部的投资和投行类岗位,例如商业银行总行、公募基金、券商总部、保险资管、头部私募公司的投资研究和投行并购部门,以及头部一级市场股权投资的基金(如红杉资本)的投资经理,基本上只会招收中上等985名校,以及位于北京上海的三所顶尖的财经学校。往下一级,大型金融机构的总部销售岗和中后台,会兼容中下985名校。再往下金融,大型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以及各种中小型民营金融企业,才会兼容到普通211、双非等学校。学校背景出身的强弱,对应到金融机构不同的平台,不同的岗位,井然有序。就如同印度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出身就决定了职业方向。各个子赛道之间基本没有互通。我们只听说,基金公司的研究员晋升为基金经理,投行analyst晋升到董事总经理(Managing Director)。很少有银行柜员成为基金经理和董事总经理的。不过,金融行业,依然提供了少许逆袭的通道,来绕开学校背景出身的限制。最典型的逆袭路径是四大、八大。会计事务所不属于金融行业,但却是距离金融最近的行业,深受金融公司的认可。就这点来说,还是比印度要好一些的。2、金融行业表面上对口金融经济专业,实质上不限专业,甚至重理科抑商科金融行业表面上对口金融经济专业,各大高校金融专业招生,都写的是,毕业后去基金公司、证券公司、银行就职。实质上,金融是对专业限制最宽松的行业。甚至大部分金融行业的岗位,最对口的专业,都不是金融专业。导致金融专业,在就业竞争中,反倒不占优势。比如说,被称为金融梦之队的投行部门和一级股权部门,就不对口金融专业,对口会计与法律专业。量化交易,不对口金融专业,对口数学、物理、计算机专业。股票投资,不对口金融专业,对口的是泛理工科,例如医药专业的看医药股,计算机专业的看科技股。金融专业真正对口的方向是债券。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尤其擅长分析利率和汇率,这些均与债券交易密切相关。虽然债券也是个大的金融分支,但是以上岗位基本上属于大型金融机构总部的投资和投行类岗位,学校门槛也很高,招收人数相对于每年毕业的金融经济类学生来说,非常有限。3、金融从业人员表面上是专业人士,实质上大部分从业者不具备传统金融的专业知识金融行业中,每个人都会对外包装成专业人士。但是因为金融行业,长期的重理科抑商科,行业中有相当多的非商科专业的从业者,每个人只负责一个小领域,因此大部分从业者,实质上并不具备传统金融的专业知识。银行柜员,重点是掌握柜面技能,熟练、快、不出错。投行承做,重点是根据既定的模板,写工作底稿,体力好,赶项目进度的时候能够连夜加班。即便是投资口的从业人员,也同样缺乏传统金融的专业知识。例如量化交易者的一亩三分地,就是挖掘和组合各类因子,然后长期投资这些因子,至于这些因子什么时候会有效,什么时候会无效,那不是他们的职责,根本不关心。某量化私募如何冲上千亿规模,又如何大幅回撤,用传统金融的方法,完全可以提前预判。量化公司总体而言,分散投资,广泛投资于中小盘股,同时做空大盘股来对冲市场风险。如果具备传统金融知识,我们会知道,国内的市场结构,中小盘股更多地受益于外需,而大盘股更多地受益于内需。2021年的宏观环境是,外需强,内需弱、利率低位。有利于中小盘股,不利于大盘股。量化公司的这种广泛投资于中小盘股,同时做空大盘股的量化对冲模式,就能崛起,冲上千亿规模。2021年四季度,以及2022年,整个宏观环境和2021年前3个季度,几乎是反过来的。美联储明确转向紧缩,推动实际利率上升,压制成长股估值。同时中国外需弱,内需虽然也弱但是政策开始转向刺激。在这种环境下,小盘因子失效,成长因子失效。分散做多中小盘,做空大盘的量化模式,即使是千亿规模的量化私募,也必然迎来大幅回撤。>
没有传统金融的指导,单一的中低频投资风格,无法避免大幅回撤
4、卖方分析师表面上是客观分析,实质上只能有一个分析结论,做多最后一个体验,我们可以借助卖方分析师的研究吗,当然可以,但是要非常谨慎。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卖方分析师的结论只能是做多。个股只能看多可以理解,毕竟分析师,需要和上市公司搞好关系。但是在目前的环境下,宏观分析也只能看多。2021年年底,国内这么多家券商的分析师中,只有两名首席宏观分析师,观点鲜明的看空2022年股市,虽然他们赢得了行情,却输掉了职业生涯,这两人已被全网封号。在这个时候,虽然我们可以借鉴卖方的分析框架和分析报告,但是考虑到分析结论的唯一性,难免会有,先有结论再找依据的问题出现,需要报告的阅读者具备一定的分辨能力。同时,如果有条件的话,也需要加强线下交流。这行的一个秘密是,公开报告总是一片祥和,私下交流却是千疮百孔。除此之外,从业多年,一定还有很多体验,金融业也一定还有很多不能说的秘密。以后想到了再写了。
谢邀。没啥体验。我主要精力放在期货和二级市场,除开研究盘面就是研究盘面。压力很大,因为私募完全靠业绩吃饭,管理的基金不赚钱,自己也就没钱。所以需要良好的心态和释放压力的手段。我释放压力的手段很原始粗暴,就是打打游戏、说说脏话(没人的时候说)。温柔点的方式就是陪儿子学习玩耍。
公司还有其他部门,算是投行部。有同事基本上一年到头就年终聚会见一面,其余时间都在出差,常年住宾馆,工作内容大概就是调查项目、找材料写报告(很少能接触到他们,不是很了解)。压力可能相对我的部门小些,但是工作量可能比我部门大些。毕竟我部门休市时间可休息。
至于薪资水平,我只想说一句,对得起你的付出。他们投行部限于人的精力有限,可能会出现上封顶。重点说下我们部门(私募),薪水基本上不封顶,但是也可能一两年都拿基本工资(可能比其他行业高些),靠行情吃饭金融,主要是我们私募部门是我申请成立的(没办法,谁让我喜欢操盘呐),刚成立不久,没历史业绩、没规模,完全得靠自己去拼,对我个人来说相当于岗位创业吧!
哈哈一上来就是这句人人都能拿来装杯的老话!但在金融业,或者把圈再画小点,有经验的交易员/基金经理都深谙这句话b体育。
一位从业近十年的宏观研究员曾对我说:“我所做的工作给我安全感,我有对宏观经济近十年的跟踪观察经验,对不同的宏观数据和行情的组合,我头脑中的策略几乎是条件反射式形成的。”
学东西不能拼凑零碎的知识碎片,一定要完整、系统的搭建知识体系。同理,看似分散的金融知识,其实自成体系。
另一个是19年和我一起申请私募牌照的合伙人,他的背景是英校金融本硕,15年回国后任职某公募研究员,辞职后出来想干一番事业。最后毛线没搞成。去年起一直在投简历,想重回北京找工作,但因为几年职业生涯处于空白状态,没写过估值模型,也没有建模经验,原来的岗位是不太可能了,现在在投一些销售性质的岗位,也是回音寥寥。
曾在量化私募做策略搬砖研究员,有一段时间做不出来成绩,挖出来的因子早就在公司因子库了,做出来的策略经不起实盘检验,再加上我们组产品的业绩差,每天形式加班到八九点,然后回家失眠到快黎明。
对于公募来讲,只要自己不作妖,基本就等于铁饭碗可以干到进骨灰盒。想要晋升,第一是搞关系(和直属领导搞好关系,和投资经理们尤其是投资总监搞好关系),第二是对于投资要有自己独到且深入准确的见解,并以文字形式呈现给投资总监基金经理,做到留痕。等到推荐的标的应验了几次,那么恭喜你,离升职加薪就很近了。
去年三月杀白马,公司净值一个月掉了30%,而不少投资者是在一月高位申购进来的。在A股征战了二十多年的基金经理,第一次见到他在停车场迟迟不上楼,趴在方向盘上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