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下午,作为2023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碳达峰碳中和会议在烟台八角湾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会议以“智能低碳 引领未来”为主题b体育,聚焦“双碳”领域新理念、新趋势、新技术,邀请国家部委、省市领导、国际组织及行业协会代表b体育、院士专家、国内外“双碳”领域知名企业负责人、高校代表等300余人参加,共探“双碳”目标下发展路径,共襄低碳发展未来。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力量不可忽视。当前,高效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不断强化。2015年,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先提出建立绿色金融的总体目标。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重点任务和措施,为绿色金融规范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国家“十四五”规划也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金融,鼓励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二是绿色金融的政策体系持续完善。中国人民银行确立了绿色金融发展的“三大功能”和“五大支柱”,发布了绿色金融标准,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专项再贷款,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绿色低碳领域。
三是绿色金融规模快速增长。中国是全球绿色信贷余额最大的国家,根据中央银行的数据,到2023年6月,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到27.05万亿,同比增长38.4%,其中66.7%投向了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的项目,绿色债券存量规模超过1.82万亿,位居世界第二,绿色金融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双碳”战略对金融机构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行业对居民消费的低碳转型将带来巨大的资金需求,能源供给侧调整、新型储能、高分子材料等领域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双碳”战略对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定价、估值、信息披露、风险管理具有长期和系统性影响,尤其气候风险会带来新的风险敞口。
从实践情况看,华夏银行在绿色金融服务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自2017年起,华夏银行将推动绿色金融特色业务作为全行规划战略重点,到2023年6月金融,华夏银行绿色贷款占比超过12.5%,总量超3000亿元,位居同业前列。
在做法上,华夏银行一是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设立绿色金融管理委员会和独立的绿色金融部门,建立了绿色贷款差异化定价机制。二是在产品上创新,推出了合同能源管理融资,绿色项目集合融资,碳排放配额抵质押等专业化产品,成为全国碳市场首批资金结算行。三是在国际合作上创新,华夏银行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国际合作中引入世行结果导向型贷款工具,以及碳足迹计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新工具。四是方式上的创新,从单一客户的银行服务模式向客户生态服务转变,以“商行+投行+撮合”的服务模式,为整个产业链提供综合化金融产品和服务。五是在风险管理上进一步创新,全方位推进ESG理念,把ESG风险管理纳入授信全流程,探索开发了授信业务ESG评估模型。
需要注意的是,在金融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测算难度大,资金供给与绿色技术创新企业融资需求不匹配等一系列困难。对此,金融机构首先要进一步丰富绿色低碳发展的价格型和非价格型政策工具,创新差异化的货币政策工具,大力发展混合型融资,加大公共资本投入,建立公共价格和补贴的动态调整机制,通过中央、地方各类专项基金提升社会资本收益。
同时,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深入分析绿色低碳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融资服务需求,提供综合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风险分担机制,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成本,进一步完善碳交易市场规则、标准和基础设施,推动碳金融产品创新。
此外,加强环境和气候风险管理,政策上统一金融机构碳核算标准和压力测试指引,推动建立企业碳排放数据共享机制,金融机构要有序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合理测算高碳资产的风险敞口,加强对气候与环境风险的识别、分析和管理。
最后,以金融科技提升绿色金融专业能力。绿色金融的专业性强,数据处理量大,迫切需要科技的支撑,综合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兴技术,推动金融机构逐步对绿色业务和产品进行精细化识别和计量,对环境风险进行智能化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