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IFCFI)”期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联合网商银行正式发布《数字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报告——服务广泛主体,促进产业兴旺,加速城乡融合》。发布会上,
《数字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高质量的《报告》。《报告》有三个关键词,县域经济、数字金融、乡村振兴,对此我有三点评论。
第一,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形势变化非常快。怎么样把握农业农村经济的基本脉络,当然需要有精准的政策,但是更需要深入到实践中去了解情况,获得第一手资料。人民大学普惠金融研究院的这份《报告》是将对东部、中部和西部相关县区的实地调查和近3000份线上的问卷调查二者结合起来得出的结论和判断,所以我觉得它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针对性和普适性。《报告》揭示出来的现象和在座的各位专家包括我最近几年到我国东、中、西部几十个县调研,得出的观察是大体一致的,与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分工分业相关数据还是非常吻合的。中国农民现阶段的收入呈现出兼业化、多元化的总体格局。据统计,2022年中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占比41.96%,家庭经营收入占比34.63%,转移性收入占比20.88%,财产性收入占比2.53%,农民的收入总体上由这四大部分构成。当然类似养猪的、种水稻的、种小麦的,这样的专业大户成长很快,但还不是最重要的农业经营主体。从收入来源这个角度来讲,绝大部分农民的收入和他从事的产业都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态势。这就表明了一个很值得观察的制度现象,改革开放之初家家有地、户户种田,农民的收入来源比较单一;现在是家家有地,户户不一定种田,户户不一定种田则意味着农民收入多元化。这份《报告》反映的数字,23.2%的农民从事专业的农业生产,56.6%的农民从事两种以上的经营活动,充分证明了上述的变化格局。我以为这意味着一种生产方式的变化,由此产生的两个现象非常值得关注:一是从事农业的不一定是农民;二是农民不一定从事农业。现在是不是可以用“农业从业者”这个词来替代原来我们所谓的“农民”这个概念,我以为讲清楚这个概念非常重要。从事农业的不一定是农民,农民不一定从事农业。这就要求乡村金融服务的对象范围要大大拓展,原来主要是针对农民,现在除了农民以外还包括在农村居住的城里人,也包括其他行业转行到农业以后到农村租一块地从事农业生产的,服务的受众面要大得多,这对金融机构做好服务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40多年来,金融需求最大的变化就是从原来的单一的需求变为金融需求面非常广,比如原来就是买种子、买猪崽的借贷需求,现在要面对各种新产业、新业态提供金融服务,包括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生产性服务业等都是新产业,互联网+都是新业态,这种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这是我从《报告》中得到的第一个启发,也就是我们怎么样瞄准“农业从业者”这个群体来实施相关的金融供给。
第二,《报告》里面有两个很重要的问题可以讨论。一是在农业经营活动中贷款需求的满足度已经不是反映最强烈的问题。10年前、20年前、30年前我到农村去做调研,不管调查什么主题,到了最后农民都会反映从事农业生产贷款难、贷款贵,到现在这已经不再是突出的问题,其中的原因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事业的大发展有直接的关系。2022年涉农金融贷款余额49万亿,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3.5%,农业增加值年总量为8.8万亿,占121万亿GDP总量的的7.3%,算下来整个全口径农业增加值,加上农产品工业的增加值加起来占121万亿GDP总量的比例,和整个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23.5%的比例大致差不多。这意味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支持相对过去来讲确确实实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民反映贷款难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大问题,这个发现我以为是非常值得认认真真研究的一件大事。二是农户的金融需求不再因缺乏抵押物而受到限制。《报告》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农户获得贷款中的86.8%是信用贷款,这意味着数字经济覆盖到了农业产业以后,对金融供需矛盾的缓解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农户金融需求通过“信用+抵押”方式获得满足的只占10%,“信用+担保”占4.8%。抵押、担保仍然是构成农民实现金融获得感的一个组成,但是已经不是最重要的组成,最重要的组成是基于数字经济产生信用获得贷款。所以数字技术应用到农业、应用到农村金融,对我们农村金融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这对我们农村金融机构的冲击、对金融产品的影响包括对服务的影响都和过去单一的实体金融供给的机构、产品和服务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和十年前、二十年前的表现完全不一样。从这个角度我以为数字经济对我们金融供给产生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数字经济对整个农业农村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
第三,《报告》提出要健全农村信用体系,我以为是正确的。但如何借助数字化的工具成果利用好这个信用体系,丰富这个信用体系,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大文章。现在全国农村有7.7万亿的经营性资产,还有几十亿亩草场、荒山荒坡,这些数据已经覆盖了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怎么样把这些数据和金融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综合开发利用,避免产生数据封闭、重叠、浪费,怎么样把数字技术运用到金融事业发展中金融,为我们乡村振兴更好服务非常重要。一是做到精准服务。通过数字技术有效减少金融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二是运用数字技术降低成本。从事数字金融的职业从业者在这方面探索很多,数字技术应用大大减少了金融交易中的中间环节,为农业从业者提供了便捷服务,提高了农业从业者的金融获得感;三是抵御风险。数字技术应用到农业中,包括田里面种的庄稼是小麦还是油菜,秋季种的是玉米还是水稻,长势好与不好,遥感卫星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还有一些AI技术可以第一时间让养殖者知道家畜或家禽有没有发病的迹象,极大缓解了我们在生产过程中的自然风险、疫病风险;四是拓展空间。数字技术助力于金融b体育,包括在农业保险方面,“金融+保险+期货”等模式在实践中都有很好的做法和经验。
如果说从县域经济发展角度或者乡村振兴的要求来看,数字经济助力于农村金融事业发展有三个方面需要做大文章:一是聚焦产业。县域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托于产业的发展。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撑,县域经济是活不起来的。县域经济活不起来我们讨论的所有问题都是一句空话。而现在县域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新型城镇化到了当下这个节点涉及到的方向性问题。中央为什么出台发展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意义非常重大。全国有2800多个县,县城作为“城尾乡头”,产业怎么支撑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现在县城里面居住的群体80%是来自于本县的农民转移进城买房b体育。他们的地没有丢,但是他在城里面买了套房,这个对县域经济也是一个很大的支撑作用。我们讲“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以中国之大,每一个县都有1-2个或者2-3个主导产业,瞄准这些产业提供相应服务,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者农业从业者有金融获得感,我以为关键是找准重点。二是夯实基础。现在我们的金融环境还需要基础设施支撑。我经常举一个例子,水、电、路、气、房、网,六个字代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在以行政村为单位来看,这六个方面基本上都做到了,比如乡村道路修建现在我们完成了第一步,所有的行政村都通了乡村公路,但是怎么样把乡村公路管好、用好、养护好,需要金融提供很大的支持。我们的路第一年通了、第二年通了、第三年通了,随后几年路坏了怎么办,所以要强化维护。还有产业路、资源路的修建。比如广西的甘蔗、芒果,南方地区生产的柑橘,北方地区生产的苹果,如果资源路不修好,缺乏金融去扶持水果种植的从业者,那么水果无论是烂在山里运不出来或者没有深加工设施都不行,所以金融要补资源环境的短板。三是有所作为。一方面政府还是要聚焦农村金融。换句话讲,农村金融面向的是农业这个产业,农民这个群体金融,农村这个区域。这和面向城市居民、面向工业不同,到目前为止尽管现代农业发展非常快,但是农业还是很容易受到自然环境、市场环境的影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怎么样为农户提供更加便利或者低息的金融支持还有很多政策要打通。另一方面,培养造就一批有爱农情怀、有工匠精神、有创新意识、有社会责任的农村金融从业者,提高他们的从业素养。
所以从总体上讲,我觉得这个《报告》尽管页面不多,但揭示的问题很重大,我就讲这三个观点,讲的不对的地方,各位业内专家多提意见,谢谢。b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