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治理越来越好,让我们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在开平市大沙镇大沙河水库边的移民村大塘面村,村民们谈起这里的生态治理赞不绝口。过去的脏乱村庄,摇身一变成为“春踏花海夏赏荷,秋闻稻香白鹭飞”的旅游胜地,每年累计吸引游客达30万人次,营业收入300多万元,村集体年收入由不足2万元增加到3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创新治水,治水兴粤。南方+记者调研发现,近年来广东以幸福河湖建设为引领,以实现河湖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为主要目标,纵深推进河湖长制,着力推进河湖环境持续改善,生态效益加速释放,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治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我省有2.38万条、总长10.3万公里的河流,随着近年来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和万里碧道建设等治水成果的全面显现,为水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载体。”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仁著介绍,当前,广东正采取“10+2”的模式在全省范围内积极开展水经济省级试点工作,力争到2024年12月底前完成试点建设任务,着力激活绿色水经济,探索建立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河湖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经济优势转化,走出“两山”理论转化的广东路径。
近日,广东省河长办正式印发实施《广东省水经济试点建设工作方案》(简称《工作方案》)、《广东省水经济试点主要业态工作指引(试行)》(简称《业态指引》),公布“10+2”省级水经济试点名单,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水经济试点工作。
“10”是指选取10个涵盖水上运动、河湖游轮游艇、水利风景区、滨水休闲康养、优质水开发利用等不同业态的省级水经济试点项目;“2”是指支持工作积极性高、基础条件好的佛山、江门2个地市开展全域水经济试点建设。据悉,从各地申报情况看,上述试点主要由国企和民企投资建设,总投资已超过100亿元。
记者走访了解到,目前全省水经济试点项目已展开实施并部分开始运营b体育,取得了初步成效。
“截至目前,佛山全市上规模或有一定知名度的水经济项目共19项,包括滨水文旅文创项目、内河游轮游艇项目、水上运动项目、水利风景区项目等。”佛山市河长办副主任、水利局副局长刘剑锋介绍,佛山市作为全省2个推进全域水经济发展试点的地市之一,近年大力推进水环境全流域、强统筹、大兵团、分层次治理,为打造水经济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今年上半年,佛山全市水经济项目营收约1.7亿元,带动就业人数超过8000人,接待游客约187万人次。
走进佛山市顺德区桂畔湖水韵文旅综合项目,在政府推动、企业投资的发展思路下,这里将岭南水乡与商业综合体完美融合b体育,大大激活了水经济发展潜力。依托桂畔海碧道和容桂水道碧道建设成效,该项目以大良街道范围3个主要水体——桂畔湖-青云湖、容桂水道、桂畔海河作为水系纽带,将顺峰山公园、欢乐海岸PLUS、欢乐文化广场、金凤凰、寻味顺德小镇等多个文旅项目连通,形成独特的滨水环湖游线,激发滨水旅游潜力。
“我们正在积极探索以治水提升片区价值、以片区整体溢价反哺治水的治水兴水路径投资,通过治水提升环境质量,再推动城市空间重塑和城市品质跃升。”顺德区副区长、顺德区河长办主任黄志捷表示,希望通过科学治水,实现城市品质提升投资、土地增值,吸引一流人才、聚集一流产业,为顺德区水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在广东,万里碧道的高质量推进,为水经济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根据省河长办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建成碧道2273公里,全省累计建成碧道逾5800公里。治水成效加速释放,滨水空间愈加舒适,让更多老百姓可以共享治水成果。
“碧道建设推动了周边生活、生产、生态环境改善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提升城市品位、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全域旅游、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作用。”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谭超说。
走进同样在开展全域水经济试点建设的江门市,这里以江为名,是广东省水利大市。记者发现,江门善于依托流经城镇水系,围绕碧道构建生态滨水空间的同时,配套建设停车场、咖啡馆、小商店、餐饮服务业,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挖掘民众消费潜能,推动河流成为一条条充满活力的经济带。
如江门蓬江区西江碧道建成后,配套建设的咖啡馆、小商店等和周边的餐饮服务业营业额不断攀升,共享自行车、停车设施供不应求,物业、停车位租金等每年可带来超过1400万元的直接经济收入。鹤山市依托沙坪河碧道建造“渔人码头”,吸引企业出资约2500万元,开发建设渔村文旅产业区,推动形成文创小镇、“渔文木舍”民宿、渔人码头一体的文旅产业项目带,沿线吸引了“鸟鸣涧”“埋位”等多家高人气“网红”餐饮商户、小商品摊户、夜间集市等进驻和聚集。
与此同时,依托碧道发展滨水休闲旅游,也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主要水经济新业态。走进肇庆市广宁县绥江两岸,原生态的青山绿水映入眼帘,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将用好广宁82.17%的森林覆盖率、特有的山水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引进优质的康养旅游项目,加快推进广东省10个水经济发展试点项目之一的绥江两岸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广宁县副县长梁宇强介绍,该试点项目主打滨水休闲旅游、健康养生,与白天鹅酒店合作,将珠三角高端客源引入广宁,促进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首期已经在今年6月份试营业。下一步,该项目将打造水上运动及从广州白天鹅到广宁的内河游轮游艇旅游线路。
据介绍,随着特色文旅项目的建设,绥江一河两岸的村庄环境大大提升。项目通过引进专业运营团队,全面拉动了周边乡村旅游、农副产品、传统非遗等更多产业发展,为当地农村集体经济创造增收30万/年。当地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大大提高了收入水平。
炎炎夏日,走进广州南沙,蕉门河在城中央缓缓流淌,时不时有白鹭飞过,赛龙舟、划船、赛艇等水上运动正在这里悄然兴起,“南沙区粤港澳大湾区水上运动示范基地”水经济试点项目正在加速建设。
该试点项目由万顷沙十八涌水上生态体验运动中心、蕉门河水上运动综合服务孵化基地、灵山岛庙南村涌校企合作水上运动示范学校基地三个节点构成,其中部分节点已经开始运营。
“在欧美发达国家,水上运动产业已经高度发达,海外水上经济的体量是超过汽车产业的,我非常看好南沙未来水上运动的发展潜力。”参与试点项目建设的广东舟游休闲运动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赵蓉蓉介绍,该公司2011年正式落户南沙,旗下的南沙皮划艇基地是广东省第一家对公众开放的水上休闲运动基地,培训的学员达到160万人次。在她看来,南沙毗邻港澳,疍家文化历史悠久,有非常优越的水上运动发展基础。
除了广州南沙,在佛山,禅城区吉利涌碧道龙湾公园水上运动训练基地、顺德区眉蕉河水上运动基地、高明区沧江水上综合运动基地等多个上规模的水上运动训练基地蓬勃发展,年参与人数约19.3万人次,带动了一批水上运动相关企业加速发展。如南海纳德利公司拥有龙舟运动项目器材类自主品牌并通过多项国家专利认证,其研发生产的新型龙舟多次成为国家及国际级龙舟赛指定器材。
记者调研发现,以水为基,积极发展水经济业态,已经成为各地抢占绿色发展“新赛道”的一大抓手。
九连山逶迤绵延,万绿湖一碧万顷。盛夏时分走进河源万绿湖,蓝天白云下,浓浓绿意扑面而来。在这里,河源市万绿湖优质水利用项目依托万绿湖优质水资源,积极推进农夫山泉三期、华润怡宝、今麦郎、紫泉饮料等重大项目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水经济产业园,充分利用和挖掘优质“源头水”的发展潜力。
“目前在河源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已经引进国内知名食品饮料企业24家,力争2025年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税收10亿元以上。试点期间将大力开展万绿湖水公共品牌创建,进一步发掘优质水产业溢价。”河源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谢朋儒说。
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谭超指出,水经济试点建设是投石问路、探索水经济发展路径的先手棋。为顺利推进水经济发展,在水经济试点工作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取得新鲜经验,规避风险,科学决策,并及时调整和纠错,在探索中“排雷”和清除“荆棘”。
他建议,一是要在试点过程中发现水经济发展的阻碍问题,逐个击破难题,为全面推广水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包括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引领,发挥规划的刚性约束作用,建立多部门水经济项目审查审批的协同联动工作机制,明确好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等;二是要在试点工作中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形成好的经验亮点,提炼升华成为水经济发展相关制度,使之可复制可推广;三是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关注水经济,以试点发展的良好趋势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水经济。同时积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发展多渠道融资模式;四是要开展全程监测,建立健全水经济试点建设监测评估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对实施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估,分析总结建设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发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及时提出推进水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绿色水经济因水而兴、因水而异,不同的地域,其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和水文化差异较大,在借鉴国内先行省份的成功经验模式的同时,还要探索出适合广东水情特征、社会条件、市场环境、文化习俗的绿色水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广东财经大学文化旅游与地理学院教授贺新春表示,通过水经济试点建设,期望达到以下四个目的:一是引导投资和消费方向,避免企业盲目投资和市场无序发展;二是积累和总结经验,打造广东版的绿色水经济发展模式。围绕绿色水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短板弱项,在不影响防洪、供水、航运、生态保护等前提下,鼓励试点项目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三是发现问题和破解难题,为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提供实践依据。
“当前,绿色水经济发展需求与现行管理政策法规仍然有许多冲突之处,由于长期缺乏一个具体部门来统筹,试点项目在审批立项、资金筹措、运行管理、安全防范等方面都面临诸多问题。破解发展需求与政策约束相冲突、相矛盾的难题,涉及众多部门,需要建立健全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因此,需要通过试点建设发现问题和破解难题,为出台绿色水经济发展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提供实践依据。”贺新春说。b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