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储蓄国债热度持续升温,不少地方储蓄国债上市即秒光,这反映市场对储蓄国债的旺盛需求。4月22日财政部相关负责人提出研究适当增加发行规模,对此作出回应。扩大储蓄国债发行规模,显然可以更好地满足投资者需求。
储蓄国债受到市场欢迎,这本身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国债本来就有“金边债券”之称,依托国家信用,安全性高。现实中,不少居民已经养成购买储蓄国债的习惯,将此作为投资的一种重要方式。如果储蓄国债利率比银行储蓄存款利率适当高点,那么储蓄国债不受欢迎是不可能的。本次发行的国债第一期期限为3年,票面年利率为2.38%,最大发行额为225亿元;第二期期限为5年,票面年利率为2.5%,最大发行额为225亿元。与四大国有银行相比,储蓄国债利率略高,有一定优势。
储蓄国债受到市场欢迎,有利于国债发行,有利于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落实。2023年,中国国债发行11万亿元,2023年年末国债余额为300325.50亿元,2024年国债限额为352008.35亿元,这意味着2024年中国仍然需要发行相当数量的国债,才能适应积极财政政策适当加力的需要。既然储蓄国债受到欢迎,那么适当扩大储蓄国债发行规模,提高储蓄国债的占比,进一步优化储蓄国债和凭证式国债的结构,不失为满足居民国债投资需求的较好的选择。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3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301.41万亿元b体育,同比增长7.6%;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95.51万亿元,同比增长7.9%。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11.24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8.56万亿元。
住户存款增加,一度被视为“超额储蓄”。实际上,存款增加可能是投资渠道还不够通畅的结果。居民如果能够通过购买理财产品,获得比储蓄存款更高的回报,那么存款增加就面临诸多挑战。即使居民收入增加,增加的更多份额也可能用于购买理财产品。有一段时间内,理财产品的确给居民带来更高的回报,结果是存款大搬家。这就导致居民收入增加,储蓄存款不能同步增加,甚至可能下降。这种现象也很正常,是金融市场正常运行的结果。但是,当理财产品的回报不一定高于储蓄存款,而且投资回报面临更多不确定性的时候,居民卖掉理财产品,或不愿意购买理财产品金融,资金回流到商业银行体系,以储蓄存款的形式存在,也是正常的。这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
居民的收入也可能用于股票投资和其他形式的投资。这样,储蓄存款也可能转化为股票投资。特别是当一个国家积极发展直接投资,加快资本市场建设时,将有更多的资金用于股票投资。如果资本市场持续繁荣,那么储蓄存款就可能大搬家,居民或直接参与股票投资,或通过购买理财产品间接投资资本市场。
中国正在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加快建设安全、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这意味着资本市场功能作用将得到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目标也将得到实现。可以预期,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功能作用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挥,中国经济持续回升的结果将在资本市场上得到充分的体现,资本市场就会持续繁荣b体育。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多的储蓄存款就可能流向资本市场。成熟的资本市场是多层次的。当前,中国的金融体系仍然以间接金融为主,而降低融资成本,需要进一步发展直接融资,因此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将有更多的资金转化为直接投资,直接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越是成熟的金融市场,越是能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金融商品供投资者选择。这是金融强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唯有如此,金融才可能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大局。储蓄国债深受欢迎投资,但国债发行规模毕竟是有限的。除了采取一些限额购买措施让更多居民有机会参与储蓄国债投资之外,中国还应该加快金融强国建设步伐,让居民有更多的金融商品投资选择项。事实上,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利率与储蓄国债相比,并不算低,只要在这些存款机构的高质量发展上大做文章,即使是在当下,居民投资仍然有充分的金融商品可以选择。